大发靠谱的平台-大发靠谱的平台
大发靠谱的平台2024-01-15

福建泉州抢救“迁台记忆” 已征集档案2000多件******

  中新社泉州1月9日电 (记者 孙虹)“迁台记忆”档案文献 是承载两岸同胞共同记忆的主要载体,是“两岸一家亲” 的有力证明 。福建省泉州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苏悦9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泉州“迁台记忆”档案征集工作初见成效 。

  2021年5月,泉州在福建率先启动“迁台记忆”档案文献抢救征集工作。截至目前,泉州已征集各类“迁台记忆”档案文献资料2000多件,其中包括信件、户籍、凭证、图书资料、纸质照片、录像 、口述实录采集等 。

  苏悦表示 ,“迁台记忆”档案征集仍存在征集线索少等问题,应加大力度继续推进“迁台记忆”档案征集工作。

  作为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 ,泉州与台湾隔海相望 ,地缘相近、血缘相亲,台湾人口中祖籍泉州 的约占44.8% 。历代迁往台湾落地生根 的泉州籍先民,在两岸混居、求学、信仰 、工作 、通婚等活动中 ,留下大量真实反映两岸社会变迁、承载民族记忆 的最原始而珍贵的档案文献,统称“迁台记忆”档案文献 。

  苏悦指出,而今 ,当地老一辈台胞台属几近古稀,民间对“迁台记忆”档案文献的保护意识薄弱,档案文献实体散佚损坏严重,口述档案项目较少,泉州民间“迁台记忆”着实面临着消逝风险。

  为此,苏悦在正于此间召开 的泉州市两会上提出,建议泉州设立“迁台记忆”档案工作专项保障资金,用于实地走访 、线索征集、整理修裱 、建设“迁台记忆馆”等工作 ;深入挖掘“迁台记忆”里的两岸故事,扩大宣介辐射面,引导更多人参与保护 、收集“迁台记忆”档案文献。

  苏悦还建议,依托高校 、科研机构 、档案机构 的专业力量,通过座谈 、研讨等形式 ,充分挖掘“迁台记忆”档案文献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活化利用“迁台记忆”档案文献。(完)

大发靠谱的平台

丰收是最好 的论文 大学青年教师下田助粮食增产******

  这个冬天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教研室主任魏文武正在挑战一个新纪录。

  夏收之后,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的良田里 ,农户种上了萝卜 、芥菜 、泽泻等蔬菜和中药材,来年春天再种下水稻。一年两季 的种植模式, 是人们按照当地气候、土壤条件摸索出来的最优方案。

  现在,魏文武要尝试 的是“一年三季”。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在12月泽泻收获前一个月左右播种小麦,来年5月收割小麦后种水稻 。如果试验成功,将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 ,也意味着农民会有更多 的收获 。

  推动粮食提质 、增产 、增效, 是这名大学教师从教以来不懈追求的目标。特别是2018年以来,魏文武团队的一批中青年教师依托眉山市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借力“一优两高”生产竞赛 ,推动粮食生产不断创造新纪录。

  “一优两高” 是指优质 、高产、高效 。眉山的这场生产竞赛由当地政府发起,行业、企业 、高校、农户多方参与。眉山职业技术学院承担了生产竞赛 的组织任务 ,魏文武担任竞赛专家组副组长 。

  这是一项贯穿全年的系统任务。魏文武介绍,除了组织竞赛外 ,团队教师还要负责新品种 、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对种植大户开展技术培训 ,帮助他们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

  每年 ,魏文武团队向各地种业企业征集几十、上百个新品种 ,在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的中试基地开展试验 ,根据中试结果,挑选出适合当地种植 的新品种 ,再进行更大范围 的种植示范 ,并组织种粮大户观摩 。

  “种粮大户会根据我们 的试验结果选择中意的品种。”魏文武说 ,在这个环节 ,学校团队 的任务就是帮农户选种质资源。

  农户选中新品种开始种植后 ,魏文武团队迎来了第二个环节的工作 :技术服务 。他说 ,新品种大面积种植过程中 ,团队要协助农户把技术方案贯彻下去 。“这就 是我们专家组存在的价值”。

  “一优两高”竞赛吸引了很多种粮大户 的参与 。太和镇金光村90后种粮大户徐杰说,这个过程充满挑战性,除了产量 、品质等数据指标外,大赛还会现场蒸煮米饭,由专家、农户品尝,对口感进行打分 ,俨然一个“比武”现场 。

  技术研究工作并不轻松。每年3月至8月水稻生产季,魏文武平均每周有两三天在基地的田里 ,观察水稻生长情况 、收集数据等 。特别是收获季节,面临繁重 的测产等任务 ,魏文武团队有几十名师生天天在田间忙碌 。

  因为经常下田 ,他车子的后备厢里常年放着一双筒靴,以备不时之需 。暑假在田里做试验时,团队老师和同学们都在一起,亲力亲为。

  “热!累 !”这 是该学院2020级学生张昶维对今年暑假 的总结。当时 ,四川盆地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高温干旱天气 ,张昶维等20多名学生加入测产团队,验收今年的粮食生产成果。

  学生们试图用抹防晒霜来抵御阳光,但发现用处不大,最后只戴了袖套 ,防止割伤 。暑假 的这段经历 ,让在城市里长大 的王杰平感受到“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也“对农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下田 , 是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虽然专业名称里带着“现代”两个字,但魏文武认为,无论技术怎么发展 ,下田永远都应该是农学专业学生 的“必修课”,这 是他们认识农业的关键一环。

  团队里的青年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通过组织“一优两高”生产竞赛以及接地气的研究工作,魏文武团队每年都有论文成果发表,也锻炼了包括90后青年教师在内 的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 。

  近年来 ,魏文武团队 的多项生产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累计推广面积587.20万亩 ,最高单产达到969公斤/亩 ,创造了四川平原浅丘水稻高产纪录。机插秧“基缓追速”施肥技术减少了施肥次数 、施肥量 ,并显著提高产量,仅施肥管理一项 的节本增效就超过80元/亩。

  截至目前,通过“一优两高”水稻新品种试验 ,魏文武团队累计完成340余个水稻品种的多年对比试验,筛选出40个适种该区域的优质高产品种 ,推动区域优质水稻占比由2012年 的不足12.45%增长至2021年的86.55% ,解决了本区域水稻产量不高、品质不优的问题。

  今年8月 ,魏文武被评为四川省农业丰收奖“先进个人”。作为来自高校 的获奖者,魏文武认为,如果科研工作不融入粮食生产过程中,就谈不上学有所用。因此他更看重技术推广之后给粮食增产 、农民增收带来的实际改变 。

  他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比发表论文更令人喜悦 。”

  (中国青年报 记者 王鑫昕)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大发靠谱的平台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