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welcome大发彩票 - welcome大发彩票
首页>文化频道>要闻>正文

welcome大发彩票 - welcome大发彩票

来源:welcome大发彩票2023-10-21 17:48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系列解读⑩科技创新 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驱动力******

  作者:王晓君、毛世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2022年12月召开 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做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战略部署 。会议提出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 ,向农业强国迈进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本要求,但农业强国建设任务重 、涉及范围广,核心利器在于科技创新 ,科技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的首要驱动力。

  一 、深刻理解科技创新在农业强国建设中重要驱动作用

  党 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科技创新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农”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 ,科技创新不断渗透到“三农”发展全局 ,对现代农业发展 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提升 ,科技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驱动力 。党 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突出强调 ,科技创新 是引领农业现代化 的第一驱动力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 ,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才能让农业产业强起来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不断突破资源环境刚性约束,走生态低碳之路 ,赓续农耕文明,才能让农村美起来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的目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才能让农民富起来。未来 ,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战略地位 ,优先支持 ,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创新驱动农业强国道路 。

  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突出的三大短板

  世界农业强国的共性特征之一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 ,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80%左右 ,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1% ,农业科技创新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短板主要体现三个方面。

  一是农业研发实力整体不断提升,但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2022中国农业科技论文与专利全球竞争力分析报告》指出,我国农业科技论文与专利竞争力稳居全球第一方阵。农业科技论文总发文量 、高被引论文量和Q1期刊论文量均排名第一。中国农业发明专利申请以62.83万件保持全球第一。但我国农业基础创新能力不足 ,部分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世界农业强国种业已进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的育种“4.0时代” ,我国仍处在以杂交选育和分子技术辅助选育为主的“2.0时代”至“3.0时代”之间 ,种业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缺少重大突破性的理论和方法 ,关键技术与战略性产品研发水平相对较低 ,国际竞争力优势相对较弱。

  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 ,但涉农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初步形成政府主导 、“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多层次 、多主体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我国现有地市级以上农业科研机构974个,农林类院校98所,涉农类规模以上企业约7万家 。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 ,短板在涉农企业创新能力不足。《2022中国涉农企业创新报告》显示,我国389家上市涉农企业创新指数为47.28(满分 :100),创新能力整体偏低,涉农企业创新投入强度2.60%,为全行业 的一半,且尚未成为创新决策和创新组织主体,75%不具备重点科研平台 ,包括国家级 、农业农村部级别的创新平台及博士后工作站 。

  三是建立了世界最大农技推广体系 ,但基层推广公益性属性不断退化。我国农技推广体系 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 ,为农业发展做出过极大贡献。截至2020年,农业农村部所属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 、农机化 、综合站五个系统 ,部 、省、地、县 、乡五级 ,共有国家农技推广机构7.55万个,农技推广人员51.40万人,如此庞大 的农技推广队伍,既服务于分散经营的2.3亿小农户,也服务于生产规模相对较大 的300多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范围覆盖全国农业生产区域2400余个县 。但当前由于科研、教育与推广体制相互脱节,农业推广资金严重不足,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在某些地方正在不断退化,基层推广人员队伍正不断萎缩。

  三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的主要发力点

  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突出短板 ,不断突破科技和体制机制障碍 ,推动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实现 ,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

  一 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化农业基础研究。农业强国建设要坚持农业科技优先发展方针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让农业科技投入强度由2020年的0.67%尽快提高到全国科技投入强度平均水平(1.5%) ,并且逐步接近农业强国水平(2%-3%)。加大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比重 ,由2020年 的4.53%逐步提高到10%左右水平,进而达到世界农业强国 的水平(15%左右) ,支撑多领域实现“从 0到 1” 的原创性突破创新 ,强化对基因组学、作物杂交育种理论 、预防兽医学 、重大病虫害成灾机理等基础研究支撑。

  二 是强化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效能 。健全优质涉农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尽快培育一批大型国有涉农企业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扶持一批科技型骨干涉农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支持中小微涉农企业创新发展 ,鼓励专业化技术服务平台企业建立。引导中央企业、民营科技型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开展校企 、院企科研人员“双聘”等流动机制试点,尽快落实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兼薪细则 ,推广涉农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

  三 是促进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新跃升 ,壮大社会化科技服务力量。通过基层乡镇机构改革,规范设置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专岗 ,进一步整合各方人力资源 ,从农业乡土专家、种养能手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公费农科生中充实基层农技人员力量,优化基层农业工作体制机制,给予充足编制和资金支持 。通过政府购买农技推广服务清单等方式,支持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力量承担可量化 、易监管的农技服务。支持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个性化精准化农技服务,引导其与小农户建立紧密的农技推广服务联结机制 。

welcome大发彩票

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的模式与路径******

  作者 :张小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教研部(中欧应急管理学院)教授 、博导)

  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的必要性

  城市风险 的本质特征为“超辖区化” 。城市风险并不总 是内嵌于城市行政单元 ,它的发生地点、影响范围并不局限在固定区域,还可能超越特定 的行政边界 ,向其他城市溢出 。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很强 的传染性 ,在密集的城市人流中 ,病原体迅速传播会加剧风险蔓延和扩散 的可能性 。各类自然灾害潜藏着次生性灾害威胁 ,容易触发更大范围 的灾情 ,如暴雨灾害,一旦上游河流决堤,很容易引起中下游城市的洪灾。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 ,虽发生地点和影响范围相对集中,但不妥善 的处理同样也可能对其他城市造成不良影响。城市发展中涌现的新兴风险 ,特别是技术风险、网络安全风险等 ,具有很强的复合性、联动性和叠加性 ,更可能产生超越空间范围的颠覆性影响 。

  我国城市风险防控模式具有典型的“辖区性”特征 。我国采取属地管理模式应对城市风险。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 :“国家建立统一领导 、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 、属地管理为主 的应急管理体制 。”又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指出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 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 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 、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基本法和单行法都强调了突发事件 的本地负责 、本地化解特征 。

  在面对“超辖区化”的城市风险挑战时,“辖区化”的属地管理防控模式难免会陷入失灵困境 。一方面 ,它固化地引导行政人员遵循应急管理的属地思维 ,忽略了跨域风险防控中的权责配置与相互协作。当出现跨域风险和危机时,地方政府往往会在辖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驱动下“自扫门前雪” ,片面强调本地 的风险处置责任 ,忽视甚至搁置“共同责任区”风险问题 ,继而可能导致跨域风险问题 的防控呈现出分散化、碎片化状态,并最终延误风险 的最佳处置时机。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的资源与能力难以适应跨域风险防控要求 。地方政府基本形成了与属地管理模式相匹配的信息收集、报送程序以及资源调集、分配机制 。当风险出现后,地方政府能够按照固定规范的流程迅速启动应急响应。而城市跨域风险超越了单一行政区域范围,发展演变趋势不确定 ,表现形态多变复杂 ,更重要 的是 ,它突破了地方政府 的风险治理权限 ,涉及到不同应急力量 的博弈与权衡 ,仅仅依靠某一城市的属地管理模式显然很难产生成效。

  基于此,进行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极为必要。跨域 ,顾名思义是跨越地域界限 。由于地域具有明确 的区划边界性 ,因此 ,跨域实际指向 的是跨越不同的行政区划;而行政区划又有各自 的法定治理权限,这意味着跨域更深层 的是对单一治理权的突破 。当风险的潜在致灾因子 、可能承灾对象超出了城市 的行政区划 ,城市跨域风险就产生了。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有三种典型情境 :一 是潜在致灾因子超出特定行政区划范围 ,涉及两个甚至多个城市辖区,如河流水位暴涨会波及流经 的中下游城市 。二是潜在致灾因子发生在某一城市范围内,而可能 的承灾对象分布广泛,如火山喷发后的火山灰顺着风向飘至其他城市 。三是潜在致灾因子与可能承灾对象分别分布在不同城市区划。这三种情况都超出了单个城市 的治理权限和治理能力,需要采取跨域风险协同治理模式 。

  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是城市跨域风险治理 的重要类别和突破。协同治理 是对原有治理范式 的超越和发展 ,它强调在尽可能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 的同时,通过协力合作 、共同行动的方式,最大可能地维护整体利益 。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过程中,不同城市主体代表着多元利益 ,它们需要通过博弈协商、相互协作 的方式,化解区域风险问题,实现区域利益和地方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 ,跨域风险的协同治理,是在一般性跨域风险治理 的基础上 ,对治理 的目标、过程和结果的更高层次追求 。根据现有跨域治理模式分类,结合跨域风险治理 的现实情况,可将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划分出两种类型:上级政府主导型和平行区域自发型。第一种类型强调中央政府或者共同上级政府的权威性 ,他们 是跨域风险协同治理 的发起方 ,掌握着治理过程中的决策权和指挥权。第二种类型则出于城市主体的自发性 ,不同城市特别 是毗邻城市 ,出于各自城市发展 的需要和维护城市安全 的利益需求而主动形成 的治理模式。结合实践看 ,平行区域自发型 的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运用更为广泛 。总之,突破地理空间整合应急力量进行合作应对的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模式,将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趋势。

  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的模式建构

  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核心是通过总体顶层设计建构一套行之有效 的模式和体制。它囊括了中央政府对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 的总体布局,同时还包括各城市共同体基于区域实践构建的治理体制 、组织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职能配置和责任关系 。它深刻体现了在服从中央政府关于跨域风险协同治理最高指挥 、协调权 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跨域城市共同体的自主权与核心地位的模式特征 。

  第一 ,完善中央政府对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的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 。我国城市种类繁多,行政结构复杂。从城市规模看,包括超大城市、特大城市 、大城市、中等城市 、小城市。从行政结构看,分为直辖市 、副省级城市 、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等。这些城市在人口规模 、经济实力、政治话语权上存在较大差异 ,完全依靠自组织、自我协调 的方式,可能会陷入组织无序 、协调不通 、效率低下 的困境 。因此,中央从顶层设计层面进行总体布局、设定规范就极为重要。近年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布局并积极推进城市跨域协同治理,打造了一套完善 的规划体系、规则体系和组织体系 ,为城市群地方政府进行跨域风险协同治理提供了有效 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示范 。中央政府在强调区域合作 、融合互动 、资源共通 、服务共享等区域发展 的同时,还兼顾了风险 、灾害 、危机的安全统筹。

  第二 ,探索“综合协调 、协同共治、属地管理”的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体制。党 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构建统一指挥 、专常兼备 、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厘清了应急管理实践中的政府上下级关系,为风险治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制度保障 。然而 ,现有 的治理体制高度聚焦特定行政区划内 的突发事件 ,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跨域风险这一重要类别。基于此 ,有必要建立面向跨域风险的新体制,以进一步规范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实践中 的权责关系,特别是不同城市领导权、指挥权 的配置问题。具体地,应形成“综合协调、协同共治 、属地管理” 的跨域风险协同治理体制 。综合协调 是指不同城市政府应急领导力量组成 的综合性协调机构享有跨域风险治理的协调权,履行综合协调、信息汇总、应急值守的职能 ,发挥跨域风险治理的运转枢纽作用。协同共治 是指风险 的发生地城市 、波及地城市政府协同参与 、共同治理跨域风险问题,以谈判、商议 的方式达成跨域风险治理的最优行动方案 。属地管理 是在坚持综合性协调机构协调作用和跨域治理共同体协同作用 的基础上 ,延续片区责任制 ,辖区政府仍然 是本区划范围内风险事件 的第一责任人和最先响应人,负责向综合性协调机构和其他城市传输信息,在配合跨域治理共同体风险处置方针的同时,负责应急处置本区域的风险事项。

  第三,设立“综合性协调机构”为主导 的跨域风险协同治理组织体系。健全的组织体系 是确保跨域风险协同治理工作成效 的关键力量。进行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组织体系 的设计,既要兼顾中央政府在工作协调方面 的权威性优势,还要尊重跨域城市政府 的自主权与核心地位 ,并妥善适应多元风险类别 的外部情境 。基于此 ,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 的组织体系要特别注重三项内容:一 是构建中央层面的跨域风险协调办公室,规划全国范围内 的城市跨域风险治理工作,必要时还可以由相关部门参与到城市跨域 的机构体系中。二 是设立综合性协调组织机构 。毗邻城市要主动打破行政区划界限 ,由各地政府 、应急管理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人组建综合性协调组织机构 ,将其作为跨域风险协同治理 的常设机构,发挥指导、协调 的核心作用,保障跨域风险治理工作 的常态化、规范化运行。例如,2012年 ,为了应对突发性跨界水污染事故,长三角二省一市成立应急联合委员会、预警应急指挥办公室和应急专项工作组等机构,制定跨域治污 的行动方案并负责领导和组织落实工作。三是设立具体风险导向 的跨域协同治理办公室。在综合性协调机构内 ,下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 、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主要类别 的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办公室,专门对接各自领域 的日常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确保跨域风险协同治理 的专业性 。

  第四 ,理顺各类机构 的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职能配置。城市跨域风险治理过程中,综合协调工作普遍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是风险的不确定性催生了城市政府差别化的风险回应态度。风险 是一种未然状态,具有发生的不确定性 。部分存在侥幸心理 的城市管理者 ,往往会选择采取消极、懈怠的态度回应跨域风险事项和合作治理活动,这可能会影响到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活动的实际进展和整体成效。二是城市主体分布在不同行政区,它们各自有着独立的治理权和多样 的利益需求,跨域合作需要统筹的因素多,协调的难度也更大 。为了克服双重困境,有必要进一步明晰协同组织机构的职能 ,加强机构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对此 ,特别需要赋予综合性协调机构以必要的实质性权力,发挥该机构的权威作用,确立该机构的跨域风险常态化预防与治理职责 :负责起草跨域风险治理协议 ,编制风险防控预案,研究制定风险协作 的重要政策 、年度计划与合作事项,并负责组织召开跨域协调会议。同时,还要明确该机构在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处置、风险监控、风险沟通各环节的统一领导、指挥、协调、调度职能 。当出现重特大跨域风险 ,超出综合性协调机构 的应对处置范围和能力时 ,中央相关机构应及时干预,对风险应对处置工作进行统一领导 。

  第五 ,构建“发生地为主 、波及地为辅”的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责任框架 。清晰的权力责任体系 是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城市跨域协同风险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地方政府的权责关系不明晰,“谁主责 、谁担责”的问题有时处于模糊状态。责任关系不明晰,即便促成了跨域协同治理活动,城市主体由于缺乏刚性约束,很容易在风险 的治理参与、评估沟通 、响应处置过程中产生侥幸 、懈怠心理。对于愿意承担责任积极作为 的主体而言,也难免会存在定位不明、把握不清的困惑。因此,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应当妥善配置权责关系 ,构建“发生地为主 、波及地为辅” 的责任框架。一要建立城市跨域风险治理责任体系 ,建立跨域风险治理的责任清单,明晰各主体单位在跨域合作、联合治理中 的权责范围 ,实现重大跨域风险治理发生地牵头 、波及地配合的组织模式 。例如 ,《京津冀协同应对事故灾难工作纲要》将建立协同应急责任体系列为五大工作内容之一 ,指出要“以区域应急联动综合预案为指导,研究确定京津冀协同应对事故工作中各级政府 、相关部门和单位、应急队伍的工作责任 ,联合编制区域协同应急责任清单”。二是明确城市主体在跨域风险治理中的责任追究制度。以制定法律或者签订协议 的方式,明确责任追究 的主体 、程序和方式。对信息上报不及时 、不完全,甚至刻意隐瞒和虚报风险信息,以及不积极参与跨域联合协作 ,响应不及时,应急处置不配合等行为,给予严厉 的责任追究和处罚。

  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的运行机制

  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 的总体顶层设计和模式体制 ,需要通过完善的运行机制设计来保障落实。当出现跨域风险时 ,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够独善其身 ,也没有哪个城市能够担负起单独应对风险的防控责任和能力。为此 ,需要通过各种制度或非制度性约束,鼓励各城市采取联合行动,维持稳定、持续和正式的合作关系 。这需要重点处理好城市间三个方面的协同:一 是目标协同 。不同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主政官员治理理念上存在着差异,这决定了他们参与跨域风险协同治理 的目标偏好可能会不太一致 ,对跨域风险治理 的效果也存在着差别化 的需求 。相比于风险波及地城市,风险发生地往往有着更高的目标追求。而目标的不同又会带来城市主体行为选择 的差异。因此,需要对主体目标进行调和 ,尽可能达成趋同状态,兼顾各城市切实需求的同时 ,保证目标 的可操作性。二 是过程协同。风险治理一头连接着常态,一头连接着应急态 。因此,风险治理除了要衔接好跨区域 的风险排查、联合指挥、跨域救援等全流程防控和资源供应 、信息沟通等全方位保障的协同外 ,还要妥善处理常态与风险态转换时 的协同关系 。一方面 ,保证日常演练 、风险监测 、预防与风险识别 、处置 的高效衔接,确保跨域风险出现后 ,城市政府能第一时间从常态管理转换到风险处置状态,迅速调配资源进行响应。另一方面,还需关注风险应对与应急处置 的协同,做好跨域应急管理的准备,以在重特大跨域风险转变为跨域灾害后有充分的动员力、处置力。三 是资源协同 。主要 是推进不同城市间应急物资、应急装备的协同 ,保证跨域资源供应体系完整、规范,在应急状态下能够迅速调配。

  具体来说 ,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的运行机制设计,包括沟通机制 、评估机制、利益机制 、信任机制等方面 。

  首先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在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处理以及风险监控这四个步骤中,自始至终都需要进行风险沟通。只有将风险 的相关情况,包括风险来源 、范围、特性 、演变趋势等,传达给相关 的人 ,包括导致风险 的人 、面临风险 的人、需要进行风险治理 的人 ,风险治理活动才有价值可言。跨域风险波及面广 ,涉及因素复杂 ,加上不同城市间 的地理区位阻隔,信息 的分布极为分散 ,各城市主体往往只掌握着本行政辖区范围内 的风险状况,对整体风险情况缺乏判断 ,这会很大程度上限制风险治理后续活动 的开展。因此 ,建立高效 的沟通机制 , 是保障城市跨域风险治理良性运行 的重要前提 。一方面 ,依托统一信息平台,实现预警信息的常态化沟通。借助大数据 、物联网 、云计算、5G等新兴技术手段,搭建现代化跨域风险信息平台,实时监测、追踪并实时共享自然灾害、安全生产 、事故灾难 、社会安全等传统风险和新兴技术风险领域的风险源信息 ,保证跨域治理共同体能够在完整的信息链条下对风险的整体态势和演变情况进行科学的研判、评估,并提醒可能涉及的毗邻城市做好风险 的预警预防和应对处置工作 。另一方面 ,完善风险治理过程中 的基础信息共享,实现城市基础信息的互联互通 。风险 是突发事件的萌芽状态,风险治理是应急管理活动的起点。各城市的跨域风险治理活动 ,除了做好一般性 的风险处置活动,还要共同应对重特大跨域风险转变为跨域突发事件甚至跨域危机后的管理活动。因此 ,城市之间还需要就应急基础信息达成充分沟通,如及时共享城市人口总量与空间分布 、应急物资储备 、应急队伍规模、应急技术配备等情况 ,以便充分识别各城市的资源储备情况 ,明晰区域整体 的应急储备短板 ,以更好地进行跨域风险 的协同治理。

  其次,构建合理的评估机制 。跨域风险协同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 ,具有时间周期上 的持续性和持久性 ,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也不是某一次风险治理活动就能终结的 。因此 ,及时地发现问题 ,针对性地改进问题,为之后的城市跨域风险治理积累有益经验就极为重要 。这需要依托合理的评估机制 ,对治理过程中的表现、治理绩效等进行评估。在评估主体上,需要综合性协调机构、跨域城市共同体、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 ,形成以学术机构、专业团队等第三方机构阶段性评估为主,综合性协调机构与跨域城市共同体定期自评为辅 的评估体系 。在评估内容上,一是针对风险治理活动 的评估。还原风险治理情境 ,就应急预案 、治理协议的有效程度,风险预防、评估 、处置工作 的及时程度,资源准备、信息交流 的充分程度 ,风险应对效率情况等主要内容进行评估和改正,更新和完善风险治理模式与工作机制 ,推动城市风险治理工作更加有序地开展。二 是面向各参与治理主体 的评估 。确定综合性协调机构在跨域风险治理中领导 、指挥、协调行为 的有效性情况 ,掌握不同城市在风险协同治理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情况 ,了解各城市主体参与跨域风险防控中的成本投入、工作成效和责任履行情况。在评估结果的运用上,要实施明确 的奖惩结合方式 ,加大有效经验推广力度 。

  再次,建立清晰的利益机制。对于参与跨域风险治理的不同城市政府主体而言 ,首先需要调和、平衡 的就是政府利益关系。建立利益机制是保障参与主体充分享受利益,实现利益分配最优化的重要渠道 ,它包括利益共享和利益补偿两个部分。其中 ,利益共享 是跨域风险治理的前提,有效 的利益共享有利于维系跨域风险治理活动 的稳定性 、持续性。但现实中 ,不同城市政府参与跨域风险治理的收益 是不均等的。当跨域风险被成功化解,它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风险转变为突发事件后 的社会经济损失 ,这一潜在收益对风险发生城市体现 的尤为直接和明显。而对于风险波及地城市而言,不仅获利十分受限 ,还不可避免地存在成本投入损耗问题 ,这种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失衡很可能会破坏城市政府参与 的积极性 。利益补偿机制旨在化解这一问题 ,它通过调和参与者之间 的利益冲突,保障主体间 的利益关系 ,帮助跨域协同治理维系长远发展。然而 ,具体到城市跨域风险治理领域,相关的利益协调机制和资源补偿机制尚未成型。未来可尝试结合区域间共补和第三方激励两种渠道 ,丰富专项基金 、资金补偿、专业人才培训、应急平台搭建等补偿方式 ,鼓励跨域城市共同体就跨域风险协同治理中 的利益关系达成共识 ,努力实现区域共同利益 的最大化。

  最后 ,构建稳定的信任机制 。在跨域风险协同治理过程中,各城市主体拥有平等且独立 的治理权 ,缺乏来自治理体系和整体性治理理念对跨域协同 的制度硬约束。基于此,寻求一种有效的 、促进合作 的软约束显得极为重要。信任机制 是软约束体系的重要内容。信任的本质 是承诺被兑现的程度 ,高水平的信任不仅能促进合作 的生成 ,同时还能保持合作 的灵活性与持续性 ,并降低合作成本。维系主体间 的相互信任 是达成城市区域内外安全合作的必要基础 。为此,一方面,要积极打造跨域城市共同体自身的政府信誉,结成地区性信任联盟。大多数的城市政府在跨域风险协同治理中都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难题,这增加了它们资源投入 的风险以及跨域合作 的监督成本。通过鼓励政府主动守信 ,并在跨域合作中结成信任联盟 的方式 ,塑造城市良好的信誉形象,营造跨域间的互信文化 。另一方面 ,要构建与信任机制相匹配的监督机制,纵向上强化综合性协调机构对跨域城市共同体守信情况 的监督,横向上实现各城市主体相互之间 的联合监督 。在此基础上 ,增加城市政府违约失信 的成本和代价,以帮助增强城市跨域风险治理共同体的守信意识和信念 ,促进信任关系的建立和维系 。

  (文图 :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 :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视觉焦点

  • 31省份经济年报: 南北分化明显 粤苏GDP跨过9万亿

  • Tiffany又多一对手Prada发力高级珠宝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welcome大发彩票王中磊夫妇为儿子庆生 威廉弟弟长高了许多
2024-04-02
welcome大发彩票[纪实]凝固世间的生命百态
2023-11-04
welcome大发彩票组图:蔡依林宁静“斗胸”超抢镜 张雨绮收起性感玩淑女风
2024-02-26
welcome大发彩票北京7家医院试点国际医疗 为外籍患者提供服务
2023-10-21
welcome大发彩票超甜校园剧同款元气妆
2024-05-27
welcome大发彩票日本明仁天皇退位在即 大批民众参观皇宫
2023-12-02
welcome大发彩票 5月新规来了 第一条就超重磅
2024-05-25
welcome大发彩票FB一季度营收150.8亿美元 净利24.3亿同比下滑51%
2023-11-10
welcome大发彩票重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沿
2023-11-17
welcome大发彩票 海南9000元假宫颈癌疫苗案开出罚单:没收医院违法所得,罚款8000元
2024-06-25
welcome大发彩票比卢普斯面试森林狼运营总裁 效力经历助他上位?
2023-10-15
welcome大发彩票VIP4.3不怕贼惦记吴刚张馨予大漠夺金矿嘉宾:吴刚 张馨予 应采儿
2023-11-01
welcome大发彩票公安部通报打击春节档电影侵权盗版 吴京等出席
2023-12-10
welcome大发彩票48岁吴奇隆宣布刘诗诗产子喜讯:小朋友来报道 母子平安
2024-07-11
welcome大发彩票 南海上演全武行,越南海警船高速撞向印尼军舰,双方展开接舷战
2024-06-28
welcome大发彩票多家券商关注格力电器年报 维持买入评级
2023-10-13
welcome大发彩票洞庭平原新春农事忙 “智慧”引领产业革新
2023-11-30
welcome大发彩票报告总裁,你家萌妻要出墙
2024-05-23
welcome大发彩票成都市长罗强演唱《我爱你 中国》被赞“帕瓦罗强”
2024-04-04
welcome大发彩票享受退休生活 诺天王与妻子在墨西哥海边度假
2023-10-16
welcome大发彩票原创微视频《“一带一路”:普惠之路》
2023-09-27
welcome大发彩票生活像一杯清茶,给你苦涩,也会留下机会供你品味甘醇
2023-10-15
welcome大发彩票治愈系小假期过得不简单
2023-10-30
welcome大发彩票房企拿地热情高涨 三天内二线城市拿地逾780亿
2024-05-08
加载更多
welcome大发彩票地图